零成本存股 面對股價波動不慌亂~~轉貼Smart智富
為什麼我要堅持創造零成本部位呢?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風險考量。

首先,企業上市、櫃的主要目的是籌資,並不是與投資人分享獲利,獲利分享僅是吸引資金的糖衣;因為投資人看上的是分享企業經營的利益,但也因此必須承擔企業的經營風險。在此狀況下,如何保護自己的本金,又可以分享企業獲利帶來的資產成長效益,就相當重要。

投資人一定聽過這樣的建議──「年紀愈輕,可承受風險愈高;年紀愈高,可承受風險愈低」,所以許多投資專家常會建議年輕投資人,做資產配置時,可將價格波動程度較大的股票或股票型基金比重提高;年紀較高或是接近退休者,就要盡量以價格波動程度較低的債券或類定存商品為主。

依照年齡來區分投資屬性,並依照投資商品的價格波動程度來區分風險高低,乍看之下很有道理。仔細探究,又不是全然合理,試問,哪個剛起步的年輕人禁得起資產歸零?以現階段薪水漲幅,想存到第一桶金已經相當辛苦;步入老年、甚至退休後,更是沒有承受任何風險的能力。

可見,投資本金與收益,無論在哪個年齡層,都需要透過適當規畫予以保護,若以錯誤的觀念與方式投資,就算是低波動的保守商品,也可能會賠錢、或者收益不及物價漲幅;反之,若能以正確的觀念與投資方式,即使是價格高波動的金融商品,亦可以穩當地帶入足夠收益。

投資之前必須做「最壞的打算」

凡事都要做最壞的打算!投資人一定要了解自己需要承受的最大風險,但風險到底是什麼?投資領域裡,風險來自於「不了解自己在做的事情」,只要愈了解自己正在進行的投資,風險就會愈低;反之,進行自己不了解的投資,風險就高。

只有真正了解所投資的金融商品,確保自己能承受其最差的投資結果,才有資格說自己認識風險、承擔風險;沒有真正做好心理建設及相關功課之前,我建議不要輕易踏入市場。

現在,讓我們來面對現實吧!不管是投資股票、債券、基金、儲蓄險、不動產,最差的情況就是──「投資本金歸零」。

即使是風險偏低的儲蓄險,要是你沒看清楚保險條款就簽約,不到一年就想解約,因為要支付違約金,拿回的本金會減損大半,更慘一點,就是保險公司倒了,連本金都沒有了(雖然目前國內較難看到,但未來很難說沒機會)。

買房子好像踏實許多吧,但如果不幸發生天災,也沒有保險,房子倒了就是一無所有。還記得921大地震時,有些人剛買了房子交了屋,就變成了受災戶,房子沒了,房屋款也還是要付。

更別說股票了,風險包括產業衰退、公司經營不善,導致股價持續下跌,最慘的就是公司倒閉、股票變壁紙(現在因為集保政策,沒有實體股票,所以連壁紙都沒有)。

建構零成本部位的3大理由

簡而言之,我堅持創造零成本部位,不外乎3大理由:

理由1》保護投資本金

以我而言,投入股市的本金,我都會做好「可能完全拿不回來」的準備。因此,每一筆投資都像是賽跑,跟企業可能倒閉的時間賽跑;要在企業倒閉前,至少收回投資的本金,並且開始認列收益(到達零成本目標之後,股票帶來的獲利),聽起來很刺激吧!

所以我投資時,會著重在「可以保護本金」,並且能夠「以獲利部位,長期參與營運利潤分配」,萬一該企業營運真的出狀況,我也因為已經及早回收本金,不至於讓本金受傷,頂多就是獲利部位的損失,達到單一損失不至於影響整個投資資產過鉅的效益。

就像是我做了「沒有持股10年的打算,就不會投資」的心理準備,實際上我卻不會真的10年不交易。同樣道理,儘管我做了本金可能全數賠光的心理建設,但我絕對不會輕易讓本金賠光。

每筆交易都要步步為營,謹慎地將全數賠光的風險降到最低。畢竟每一筆錢都是辛苦賺來的,務必要好好保護,不小心跌倒一次,要再重新站起來都是很辛苦的。

理由2》取得與企業老闆相同的持股成本

另外一個零成本持有的理由,就是在我想要讓持股成本,下降到與企業老闆相同的水平。

我的想法是,大企業的老闆為何總能無視手中股票價格的漲跌?因為企業從公開發行、上興櫃至上市櫃過程中,這些大老闆們早就把當時投資這家公司的本金、利息、收益入袋,持有成本幾乎就是零。只要持續有股息收入、甚至有時賣幾張老股,怎樣都是淨賺!

因此,對於小散戶而言,如果也能夠做到沒有持有成本,並能持續領到配股配息,自然也能無所畏懼地長期持有,也不用擔心董監持股比率,只要留意企業是否可持續貢獻股息就好,更不用探討董、監事跟散戶同不同心。

擔憂的事情愈少,就愈能專注於投資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,適時做出正確決策。

理由3》持盈保泰,股息收益穩定

在企業營運產生質變到下市,通常都還會有一段時間,但有些投資人只會執行呆板的「愈攤愈貧」的投資策略,為什麼呢?根據我多次協助股票套牢朋友調整持股的交流過程中,大家的理由都是──不甘心。

當我分析朋友的持股,對於其未來幾年的營運、獲利、配息表達負面評價、建議賣出時,多數人仍會糾結於「當初股價曾漲到1 倍∼ 2 倍時沒獲利了結,現在賣出不甘心」的懊悔;而且當其股價回落到持有均價以下時,多數人仍會期待我給出攤平的建議。

我也是一般散戶,當然也會有同樣的糾結,因此,僅留下部分獲利部位的零成本存股方式,讓我在股價波動過程中,只會感受到獲利多寡的差別,在決策時也比較不會猶豫。


試想,若有A、B二人同時在奇偶(3356)股價112元時投資50萬元的本金,A 投資人一直持有、沒交易;B投資人於160元∼ 190元之間分批賣出,收回了本金並留下部分獲利參與未來除權息。以奇偶在2015年6月,股價回落到約93元,且未來產業景氣不明,股價還可能有下探空間,此時若要出清,誰能果斷執行?若要A投資人出清,就是忍痛賠錢;對於B投資人而言,則只是少賺而已。

控制配息金額,合法避開健保補充費

在二代健保政策下,每一筆現金股利加股票股利,加上可扣抵稅額(政府收走的稅額居然也要加收保費,詳見註1、註2)的總金額超過新台幣5,000元時(即「股利總額」,詳見註3),就必須多扣2% 的二代健保補充費(讓我們對長期投資領息的股民表示敬意)。

在我獲利領息策略的操作下,意外地發現,若是將獲利領息個股的持股部位,控制在每筆股利3,500元∼ 4,000元間,以持有標的可扣抵稅率約在10% ∼ 20%之間計算,股利總額約可落在3,850元(3,500×1.1)∼ 4,800元(4,000×1.2)之間;當標的數量達100檔,每年仍可領35萬元∼ 40萬元的現金股息,且不用被課徵二代健保補充費。

在這個政府不思治本,只想以治標蒙混過去的時代,二代健保補充費不知何時會被調升,這也不失為一個降低費用支出的合法方式。

註1:可扣抵稅額

原則上,企業每年會向政府繳交營業所得稅,再依繳稅之後的獲利金額為基礎,計算股利配發金額。為免重複課稅,政府實施兩稅合一制度,當投資人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時,政府會先退還企業的已繳稅金,即為「可扣抵稅額」,最後政府再根據個人稅率課稅。然而,自2015年起(2016年度申報),實施「可扣抵稅額減半」新制,原本可全數扣抵的稅額只能折半扣抵。

註2:可扣抵稅率

例如A 企業的可扣抵稅率為20%,每股配發3 元,則購買1 張A 企業股票的股利淨額為3,000元,可扣抵稅額即為3,000元×20%=600元,減半後為300元。可扣抵稅率的查詢,投資人可參閱各企業財報附註的「兩稅合一」項目。

註3:股利總額

投資人實領股利為「股利淨額」,但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的股利收入時,需連同可扣抵稅額一起申報,即「股利總額」。股利總額=股利淨額+可扣抵稅額=股利淨額×(1+可扣抵稅率)

星風雪語(星大)

恩汎理財投資團隊創辦人,網友暱稱為「星大」。曾服務於金融業,大學就讀實踐大學會計系、為蘇格蘭格拉斯哥卡利多尼安大學(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)資訊管理碩士。金融海嘯時曾大賠8成,而後逐步調整操作策略,造就了現在的零成本存股法。

不同於傳統存股,他認為百年好公司難覓,長期只買不賣,恐讓本金曝險。除了精研基本面,鎖定有配息能力的好公司,亦搭配低買高賣,以逐步取回本金與部分價差獲利,最後留下零成本獲利部位長期存股。2011年到2014年,每年價差獲利逾百萬元,零成本部位貢獻股息亦年年成長,2014年股息收入逾50萬元。

 

-

20160128 yahoo購物40萬商品  <---YAHOO購物中心 40萬商品 任你選

 

-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