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耗竭 直擊5大水庫危機-「降雨越來越不平均 旱季越來越長」~~轉貼蘋果日報

全台水庫 吃土3成-砸逾百億 1年清淤僅1% 沒救

【新調查、地方中心╱調查報導】6月初,位於烏山頭水庫裡的「六甲夢之湖」,現場不見任何一滴水,乾涸可直視的湖底,龜裂得像是廢棄建築地,湖中央甚至長出一顆小樹;38公里外的曾文水庫,肉眼可見最低的水位寫著「206公尺」,而蓄水率,一度只有區區2%。


今年6月6日台灣久未下雨,烏山頭水庫上游乾涸,露出大面積的龜裂底泥。何柏均攝
為追查「水耗竭」真相,《蘋果》前往全台5大重要水庫,並與衛星圖資公司「瑞竣科技」合作,以衛星圖資分析水量趨勢,發現曾文水庫2月起陸續出現「見底」的土灰色,5月底更因梅雨遲到,乾旱面積超過一半,所幸本月下旬一場及時雨,僅帶來多57天的水量,旱情稍解。

「水耗竭 直擊5大水庫危機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
「水耗竭 直擊5大水庫危機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「該改善的是政府」
《蘋果》長時間調查記錄,並檢視衛星圖資,發現供應農業的烏山頭水庫,乾涸情況在5月後迅速惡化,到6月2日已露出大片水庫底泥。6月7日,烏山頭的有效蓄水量掉到14%,位於中上游的六甲夢之湖,出現難得一見的乾裂大地,景象觸目驚心。
供應嘉義民生用水的仁義潭水庫,蓄水量掉到20%。位於入水口的仁義潭大草原露出,成為打卡景點。居民許先生說:「納悶為什麼沒有分段限水,好像水都用不完,萬一不下雨就慘了。關心也沒用,該改善的是政府啊!」
「水耗竭 直擊5大水庫危機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本月中開始的梅雨,為南部帶來豪雨。截至昨天,曾文水庫有效蓄水增至26%、烏山頭水庫則是45%,雖稍解水情,但仍不足供應二期稻作用水需求,挑戰仍在。
但豪雨也帶來災情,台南、高雄多處淹水;地勢低窪的屏東佳冬鄉,道路淹成水鄉澤國,農業損失逾1700萬。這種月初抗旱、月底防災的現象,正是極端氣候。


昨石門水庫仍位於低水位,清淤的潛水作業平台加強清淤。陳偉周攝
中央氣象局副局長鄭明典指出,由於氣候變遷,「降雨越來越不均勻,旱季越來越長,雨季來得晚但結束早。雨日變少,但總雨量幾乎不變,表示強度變大:要不沒雨,要不就下很大,對水庫是很大挑戰」。據統計,台灣年降雨日數,從百年前平均155.8天,減少到現今僅119.4天,落差達36.4天,減少趨勢明顯。
6月初,《蘋果》前往北部石門水庫,水位已從滿庫的245公尺,降至224公尺,連溢洪道結構都露出水面。6月8日,桃園罕見地在豐水期亮「水情稍緊」的綠燈。

水資局:不要擔心
不過,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邱忠川說:「已進入豐水期,我們有做50年大數據分析,發現豐水期降水佔全年7成,枯水期僅佔3成,所以目前水情,關心但不要擔心。」
但南北大不同,梅雨並沒有為北部帶來大量降雨。截至昨天,石門水庫有效蓄水量僅37%,比今年最低30%時僅多了7個百分點,約1400萬噸水量,處於接近低水位下限的220公尺。比照往年同期蓄水量達90%,水情依舊嚴峻。

【新聞評論員】
現在台灣發生缺水危機主因是水庫太少,總體蓄水量不足,水庫用的是40年前設計出來的庫容,根本跟不上台灣工商發展,全台水庫總容量為20.5億立方公尺,而水庫年供水約41億噸,平均1年需運轉2次,負擔非常沉重。
政府只靠天吃飯,坐等梅雨跟颱風,但這樣風險很大,因為全台的口袋只夠裝半年的水。政府要有guts(膽量)蓋水庫,要有肩膀做這件事,只節流是不夠的,更應該積極開源,包括地下水、再生水等,都該納入水資源的備用系統,但這些管理單位目前各自為政,應該統一管理,才能解決缺水困境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全台水庫 吃土3成-砸逾百億 1年清淤僅1% 沒救~~轉貼蘋果日報

《蘋果》調查
【新調查、地方中心╱調查報導】砂石車轟隆進出,這是台灣各水庫清淤現況,全台95座水庫總淤積量近3成,形同一個碗只能裝2/3的水。面對缺水危機,政府唯一作法是投入大筆預算清淤;但學者直言,清淤只能防止惡化,「無法解決問題!」積極做法應是開源,地下水、再生水、灌溉水都該納入運用。

「全台水庫 吃土3成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台灣蓄水量最多的曾文水庫,淤積量竟高達2.8億噸。吳柏源攝
從去年開始,降雨量減少,讓水庫露出大片底泥,而根據水利署資料,儘管台灣水庫「設計」的總容量來到28.9億噸,但因為淤積了8.4億噸的泥砂,使得「有效」總容量僅剩20.5億噸;其中,台灣蓄水量最多的曾文水庫,淤積量亦是驚人的2.8億噸,比一座石門水庫的蓄水量還多,而同樣位於台南的烏山頭水庫,則有一半的庫容量「吃土」。
「全台水庫 吃土3成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地下水人工補注湖示意圖

首創象鼻鋼管排砂
《蘋果》走訪全台各大水庫,發現各水庫全力進行清淤工程,不僅出動挖土機挖土,抽泥船、水力排砂工法、興建排砂隧道,截至目前,政府已砸下逾百億元。水利署南部水資源局還斥資逾40億元,歷時3年餘在曾文水庫打造全長1.2公里的防淤隧道,搭配全球首創「象鼻引水鋼管工法」,但這項工程不但要克服高低落差60公尺的水位,還須水下施工,派遣潛水員確認鋼管安裝位置等細節,施工難度指數破表,更是全球首創,完工後預估每年排砂量將可達104萬噸。
「全台水庫 吃土3成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曾文水庫打造「象鼻引水」防淤。南水局提供
各水庫全力清除淤泥,不過,2007至2016年間,僅清除0.9億噸的淤積量,僅佔全部淤積的10%,等於1年只清出1%淤積,顯然緩不濟急。
負責石門水庫清淤作業的北區資源局指出,石門平均每年淤積342萬噸的泥砂,但一年只能清除其中的215萬噸,預計2021年完成、造價37億的「阿姆坪排砂隧道」完工後,清淤能力將再提升64萬噸,「我們目標是把每年進來的淤積,都能在當年度排出去。」

「全台水庫 吃土3成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學者:應積極開源
「土石就是會掉下來!」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汪靜明分析,在人為開發、天然災害裡,水庫淤積又以天然因素為主,尤其921地震後,台灣地質遭再次鬆動,加速水庫淤積。他提醒,水庫是有年紀的,且年紀越大、淤積越嚴重,目前台灣水庫多進入中老年期,淤積只會越來越嚴重,且幾乎不可逆。


白河水庫沉積砂土嚴重。王志弘攝
「清淤只是防止惡化,不可能解決問題。」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吳瑞賢指出,無論清淤、節水或降低漏水率,政府都試圖以「管理」解決缺水,但「未雨要綢繆」,水庫有效容量不足,不能只盼下雨,更應要積極開源。
學者認為建水庫確實是選項,但除了水庫外,包括地下水、河川水、再生水、農田水利設施、甚至水權交易,都該納入水資源的備用系統,不過目前這些水源的管理單位各自為政,難以統一事權,解決複雜的台灣用水現況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