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微塑膠吃下肚 環署首度調查 自來水44%驗出 恐累積人體內~~轉貼蘋果日報

【綜合報導】國內飲用水爆塑膠污染危機!環保署昨公布國內首份自來水、海水、沙灘與貝類中的微型塑膠調查報告,高達44%的自來水樣本被檢出微型塑膠,平均每公升最多有6根比米粒小的纖維狀塑膠,沿海的養殖及野生貝類平均每公克也檢出0.2到5.2個微型塑膠。醫師警告,微型塑膠若累積在腸道恐造成阻塞。


海洋塑膠垃圾碎片可能被魚、貝類吃下肚,進入食物鏈後危害人體健康。資料照片
去年國外非營利媒體Orb Media委託科學家檢測10幾國自來水,發現普遍受微型塑膠污染,83%樣本檢出塑膠纖維,其中最慘的美國竟有94%樣本受污染,其次是黎巴嫩和印度。國際定義微型塑膠尺寸為小於5毫米、約米粒大小。


棄置山區的垃圾可能污染水源,導致自來水原水或清水內含微型塑膠。資料照片
「微塑膠吃下肚 環署首度調查 自來水44%驗出 恐累積人體內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污染程度比國際低
該報告公布後震撼全球,分析直指人類已被微型塑膠「包圍」,把污染吃下肚。國外專家甚至說:「微型塑膠可能累積化學品與病菌,我們無法衡量其纖維大小,但若體積為奈米顆粒,很有可能會穿透細胞與器官。」近期英國研究發現,蚊子幼蟲也會吸收塑膠微粒,可能都會進入食物鏈影響人類健康。
該報告並未檢測台灣情況,國內研究機構與環保單位當時也無檢驗方法,環署研究多時,除建立研究方法也研發分析技術,昨公布國內首份報告,該報告共抽樣全國89處淨水場,及王功、台西、東石、安平、澎湖、金門、馬祖等7處貝類養殖區,和福隆、墾丁2處海水浴場。
調查顯示,23個原水樣本有14個檢出微型塑膠,檢出率61%;100個清水樣本則有44個檢出,比率44%,平均每公升檢出0.75根纖維狀塑膠,此結果較去年Orb Media平均每公升4.34根低,環署稱這是因採用更嚴謹的國際通用調查方法檢測,過濾濾膜的孔徑較小。
「微塑膠吃下肚 環署首度調查 自來水44%驗出 恐累積人體內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種貝類也遭污染
另外,海水每1000公升檢出1000至1萬8500個微型塑膠,沙灘砂礫每公斤有26至2400個。淡菜、牡蠣、扇貝及蛤類4種貝類也都驗出微型塑膠,養殖牡蠣平均每公克最高檢出3.5個、扇貝3.1個、淡菜1.2至2個,數量和國外調查接近;蛤類0.2個則低於國外調查的1.61至4.73個。環署說,現無研究證明養殖貝類含微型塑膠有害人體,為免民眾恐慌、衝擊當地養殖漁業,不透露檢出地點。
環署分析這些微型塑膠可能來自瓶蓋、免洗餐具、塑膠袋、洗面柔珠、食品容器等,塑膠產品在環境中被分解成微型塑膠,進入貝類體內再被人體攝食。環署環檢所組長楊喜男說,目前沒研究顯示,飲用水或養殖物有微型塑膠對人體有何危害,重點應從源頭減量,避免進入食物鏈。
環署副署長詹順貴說,此次調查是當成台灣現況環境背景基礎調查,以後會持續調查,做為未來決策參考。台灣自來水公司與台北自來水事業處表示,水質檢驗都有嚴謹把關,國際目前對自來水是否可含微型塑膠並無標準,後續會持續留意。
「微塑膠吃下肚 環署首度調查 自來水44%驗出 恐累積人體內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環保署採樣養殖牡蠣(圖),連同淡菜、扇貝及蛤,都有驗出微型塑膠。環保署提供
醫:恐累積塞腸道
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,微型塑膠成分複雜,當中又可能混雜重金屬物質,很難推斷相關物質對人體危害,醫界相信微型塑膠仍有可能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,產生累積危害,這是很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,政府應重視。
北榮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則說,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(PET)、尼龍(Nylon)、聚乙烯(PE)等粒徑較大,不會被人體吸收,大部分可透過糞便排出,但也可能累積在腸道造成阻塞、影響消化;微型塑膠親油性,更易夾帶雙酚A、戴奧辛、多環芳香烴等有毒物質,造成的危害很難評估,如憂心自來水有微型塑膠,可使用逆滲透濾水器將之完全過濾。

「微塑膠吃下肚 環署首度調查 自來水44%驗出 恐累積人體內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環保署檢測牡蠣,發現含有綠色塑膠顆粒。環保署提供

微型塑膠來源繁多、形狀各異。圖為環保署自貝類檢出的微型塑膠。環保署提供
「台減塑還需努力」
宜蘭大學環境工程系副教授張益誠認為,水質保護區不應存在微型塑膠,質疑是否有生活污水排放到水源保護區,應深入研究調查。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孫瑋孜說,自來水含微型塑膠是警訊,證明台灣減塑及資源回收還有很大努力空間。
主婦楊嘉惠不滿表示,連自來水都含塑膠,不知還有什麼可吃喝。雲林縣台西鄉黑蜆養殖業者歐秋宏呼籲,政府應具體說明被影響的貝類要吃多少、吃多久才有危險,否則只是造成恐慌。
「微塑膠吃下肚 環署首度調查 自來水44%驗出 恐累積人體內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「微塑膠吃下肚 環署首度調查 自來水44%驗出 恐累積人體內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
【報你知】微型塑膠米粒大危生態
「微型塑膠」顧名思義就是微小型態的塑膠物質,2008年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認為,5毫米(相當於1粒米粒)以下的微型塑膠會快速被生物攝取,對生物傷害比大型塑膠碎片高,因此微型塑膠被定義為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。
微型塑膠種類很多,多數從塑膠產品分解而來,如塑膠纖維、塑膠片等;有些則是刻意被設計出的產品,如這幾年受關注、粒徑約2毫米以下的清潔用品塑膠柔珠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